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谈】《海洋学》:启发探索兴趣,树立科学自信,激发科技报国


课程简介


作为海洋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先开设的主干课程,《海洋学》是面向海洋与环境学院海洋科学大类(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一新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的突出特点是“课时紧、内容多、重基础、重启发”。如何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达成 “掌握专业知识、启发探索兴趣、提高自学能力”等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和科学价值观塑造,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是当前海洋学教学团队关注的重点问题。


教学团队在《海洋学》课程思政建设中:(1)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着力提高思政元素的融入性,如盐入水,力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2)结合学科的前沿进展,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将自身的学业与职业规划与我国“海洋强国”建设联系起来,科技报国。




教学设计


1. 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内容

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原有海岸类型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介绍红树林这一重要生物海岸在“消浪护岸”中的重要作用,启发学生自然地认识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投入到祖国“经略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事业中。



通过实际海啸前后的卫星图片对比,清晰显示红树林在发生海啸灾害时的防浪固岸作用。用实际的科学实验,支持思政元素的可靠性。水槽实验生动直观,很好地佐证了红树林天然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价值。引导和启发学生,逐步认识到保护红树林天然海岸,对保护沿岸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红树林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价值,深刻地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


2. 实现“爱国教育”与学科前沿的紧密结合

以我国最新海洋科学进展为实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自信、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科技报国”。例如,重点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啸预警系统,从技术参数的角度,定量说明我国海啸预警系统的技术优越性。介绍我国南海海啸预警中心的建制,及其在联合国授权下为沿南海各国提供预警服务的重要科学和外交意义。从实处出发,充分地支持“科学自信和民族自信”。



3. 丰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互动性

实现“课上与课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利用雨课堂和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推送包含思政要素的慕课视频、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等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特别是在章节大作业中,设置开放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性课题讨论,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地结合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建设,从课堂教学拓展到学生课后的自学中。

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章节作业如下所示:





教学特色与创新


1.将“价值塑造”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科学探索精神,激励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热情。

2.以国家的需求和学科的前沿为导向,优选思政素材,注重内容的融入性和创新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更新思政素材。

3.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同时重视教师团队的启发和激励作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投身“海洋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编辑:王静

审校:李瑞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